close

英倫奧運的反思

當英國以歷史文化為元素在進行他們的奧運盛會開幕式時,成為我們談話性節目所讚囋,但我們有沒有思考,我們不是沒有歷史文化,而是正被我們的教育政策所忽視。當此盛會中,英國在宣揚他們的社會福利政策時,我們有沒有去思考,其實社會福利思維早在《禮運大同篇》中已展現,又據國立空中大學所編撰的《中國社會史》,華人的社會福利政策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已有實施。又據王仲孚老師等人所編的《中華文明史》,至宋朝時公部門已在天災貧病時實施24小時免費供藥的政策,現在的臺灣有被世界所肯定的健保制度,但我看到我們的社會只一味的批判公部門,任何人或機構,不能只有批判聲沒有掌聲,長此下去他或它必將消失。

當英國女王以替身參與奧運開幕式表演時,我們在讚賞她的庶民作風,臺灣人真是健忘,前不久她的在位60週年紀念時,足足進行一個禮拜的慶祝活動,何來平民?難道這是華人的民族性嗎?遠來和尚會唸經。據我個人初步的認知,真正民選的國家元首,在世界上應還是屬於少數國度所有。又臺灣已是非常開放透明的國度 (這應是臺灣國旗能在倫敦街頭飄揚的主要因素,雖則只有三天) ,不懂為何還有公職人員敢不法玩金錢遊戲,不知所思為何。據個人的歷史認知,不法狂妄者,不是繩之於法,即是自然流失。

又文化部年花2,500萬進行兩岸文創的研究議題,也讓我莫明不已,這有如縮小版的五年五百億,不僅成效可能不彰且執行者容易過勞死。文化工作者無法如工商產業般急速生產,且每一項文創產品幾皆是獨一無二,何不把補助經費轉成就業機會,讓文創工作者可以有一個穩定的安身之所,累進至一定程度必有大作品展現。若依按年度的補助作法,我看還是把資源重覆集中在少數人手裏,其結果是有人操死,而有人可能會餓死。有工作能力者,補助對他而言不一定是祝福。(何培齊 2012.7.30)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補助 社會福利
    全站熱搜

    培齊在痞客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